膏药久久_中国专业膏药招商网

古代女科膏方谈之两汉膏方

发布:2012-11-28  来源:

中医传统八大剂型,汤、酒、露、锭、丸、散、膏、丹,膏作为其中之一,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。膏方是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浓缩、去除渣滓,然后加入药胶、蜂蜜或白糖收膏而成的传统剂型,“膏取其润,丹取其灵,丸取其缓,散取其急”,临床常常作为补益身体、制衡阴阳气血的手段。大师秦伯未尝谓:“膏方非单纯补剂,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”,即是说膏方虽以补益为多,但不单单用于滋补,施用得当,同样可以有效治疗疾患。

膏方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,其剂型配伍、药味多少、辅料选择、调治病种、适应人群变化颇大,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:一,配伍:早期立方用药功用专一,药味较少,以攻为主,由于妇科疾患多有以虚为主、虚实夹杂的特点,逐渐向攻补兼施发展;二,辅料:早期膏方或无辅料,有则以猪脂为主,逐渐又发展为以白蜜为主,到后世则以诸药胶为主;三,治疗:妇科膏方最早多借猪脂滑利之性,下瘀血,利胎产,后期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到经带胎产各方面。

现代膏滋药习用阿胶收膏,阿胶虽始载于东汉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但当时并不常应用于膏方中,这一时期的膏方多习用猪脂或醇酒收膏,用白蜜者极少;用途也以外用膏居多。据《本草备要》记载,猪脂“甘寒。凉血润燥,行水散风,解毒(《千金方》:凡中恶及牛肉毒、百兽肝毒, 服猪脂一斤,佳)杀虫(故疮药多用之),利肠(能通大便,退诸黄)滑产。煎膏药,主诸疮(腊月者佳。古方用之最多,治咳嗽亦用之)”可以看出,猪脂性味甘寒,偏行走滑利,十分适用于外敷膏药,在外用膏占了绝大比例的发展早期,内服膏也受其影响,多有应用。

而阿胶“甘,平。清肺养肝,滋肾益气,和血补阴,除风化痰,润燥定喘,利大、小肠。治虚劳咳嗽,肺痿吐脓,吐血衄血,血淋血痔,肠风下痢,腰酸骨痛,血痛血枯,经水不调,崩带胎动。痈疽、肿毒及一切风病、泻者忌用”,平润而补,更适宜内科尤其是妇科虚证,随着膏方这一剂型的发展,到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才逐渐广泛应用起来。

两汉时期是膏方发展的雏形时期,膏方分为外敷膏与内服膏,这一时期的膏方以外敷为主,最早的记载可推至《黄帝内经》,膏药的雏形出现得更早,先秦古籍《山海经》就记载一种羊脂类药物, 用于涂擦皮肤防治皲裂;内服膏则散见于《肘后方》、《中藏经》、《深师方》等方书中,其特点有二:一是药味少,通常不超过十味,制备方法也较简略,很少使用收膏辅料,如《中藏经》记载的治妇人血闭方,用干漆二两、生地黄汁五升,熬膏酒送服用。二是作用单一,多以药物配合猪脂的滑利之性治疗生产不利、瘀血难下等症,如丹参膏养胎易生、消血理中膏堕落积淤血,无攻补兼施之效,但也体现了“膏方并非单纯补剂”。

其中出自《深师方》的丹参膏,以“丹参四两,人参两分,当归四分,芎藭二两,蜀椒二两,白术二两,猪膏一斤”共煎成方,治疗“妊娠七月,或有伤动见血;及生后余腹痛”,此方有行有补,药味虽少,但立方理论较为成熟,可称女科第一膏。

《中藏经》记载千金地黄煎:“生地黄一秤,取汁于石器中,熬成膏,入熟干地黄末,看硬软剂杵千下,右圆如桐子大,每服二十圆,空心服。”南北朝时期《小品方》也记载有一首地黄煎,药物和制备方法均十分类似,滋阴养生,是出现较早的纯滋补膏方。

另外,两汉年代久远,发展到现代,经历了无数战乱,古代膏方的保存也成为一大问题。据《医方类聚》引用《肘后方》之益母煎,以益母草单味煎清膏酒服,主治“一切血病,产妇及一切伤损”,即是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接受并使用的益母草膏雏形。《医方类聚》是后世朝鲜王朝对我国古代方书的汇编集成,益母煎一方并不见于我国现存《肘后方》中,葛氏此书屡经战乱,历三人之手而成,现存乃明清版本,不免有所散佚。由此可见,海外汇本虽无发煌阐新,但对于保存我国古代宝贵的医学资料有重大意义。

© 2014 中国专业膏药招商网 www.gaoyao99.com 版权所有 起立睾酮贴剂专卖店
膏药久久网郑重提示:本网站为专业的膏药招商代理平台,不对交易行为负担承担任何责任及风险,请自行核实,谨慎交易。不出售任何药品,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,谢谢合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