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药久久_中国专业膏药招商网

膏药的起源和发展

发布:2013-01-18  来源:膏药久久招商网

膏药是中国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,是五大药物剂型——丸、散、膏、丹、汤之一。外贴膏药不仅能治疗某些外科疾患,对于某些内科的疾患也有一定的疗效。同时,它具有便于使用和携带方便的优点。所以,从来就受到劳动人民的重视和普遍应用,对保障人民健康起着较好的作用。

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,战国秦汉时期先后出现的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难经》等古典医学著作中,都有关于膏药的制备和治疗应用方面的记载。如《黄帝内经》灵枢篇中,对痈疮有这样的描写:“发于腋下,赤坚者日米疽”、“……踪砭之,涂以豕膏”。所谓豕膏便是猪脂。在经筋篇里还写有:“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”。可见在远古时代,人民已经采用油脂及白酒和桂涂于皮肤来治疗疾病。

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发掘的汉墓中,出土了我国东汉初期记载医学方面的简牍。这批医简的出现是我国迄今最早的一批医学著作的原始文物,其中57~59、87甲、87乙、88甲、88乙、89甲、89乙等简方都有用膏药治疗疾病的重要记载。如88甲简记载着:“治郊女膏药方,楼三升、当归十分、白苣四分、付子卅枚、甘草七分、弓大隻十分、果草二束,凡七物以盼膊之舍之”。89甲简中记载百病膏药方:“蜀椒四升、白苣一升、弓穷一升、付子卅果,凡四物文且渍以淳酼三升渍口口口、三斤先口口口”。简中不仅记载了用膏药治疗何种疾病,而且还记载了膏药的制法。这批医简的出土,为我国膏药起源的考证,提供了确切有力的证据。

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,在他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说:“四肢才觉重滞,即导引吐呐针炙,膏摩勿令九窍闭塞”。可知在汉代,膏药已经进一步的使用了。

汉代外科圣手华佗曾做过腹部手术,《后汉书方术传》这样记载:“若疾发结于内,针药,所不能及,乃命以酒服麻沸散,既醉无所觉,因刳破腹背,抽割积聚。若在肠胃,则断截湔洗,除去疾秽。既而缝合,敷以神膏,四、五日创愈,一月之间皆平复”。可以认为,“神膏”绝不是单纯的脂,而且这种膏的形式不仅用于外科。华佗曾说:“夫伤寒,始得一日、破、曾当膏摩火灸之,即愈。”到了魏、晋、南北朝时代,膏药得到广泛的使用,专门外科医书《刘涓子鬼遗方》中大量的记载了膏药的处方,并详细的记载了制法及用法。如羊髓膏方载“羊髓二两、大黄二两、甘草一两、胡粉二分”,上四味?咀,以猪脂二升半,并胡粉微火煎三上下,绞去渣,候冷,敷疮上。日上四、五次。这种用猪脂煎制的膏剂,占绝大多数。也有用蛋清调制的,如白蔹薄方:“白蔹、大黄、黄芩各等分,右三味捣筛和鸡子白涂布上,薄痈上……”。用以治疗痈疮。

葛洪所著的《肘后方》中,记有大量的猪脂膏;西晋的《崔化方》中有乌膏的记载,其制法为:“先空煎油三分减一,停待冷,次内黄丹,更上火缓煎,又三分减一,又停待冷,次下薰陆香一钱,不冷即恐溢沸出,煎候香消尽,次下松脂及蜡,看膏稍稠,即以点铁物上试之,斟酌硬软适中,乃罢”。按它的制法看来,这是黑膏药无疑。

由此看来,猪脂膏这一类软膏,在南北朝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。在猪脂膏广泛应用中,制作技术较复杂的黑膏药也出现了。黑膏药的出现与黄丹有着密切的关系,远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上已有黄丹的记载,称之为铅丹。黄丹制膏早已应用。魏晋时代炼丹之术非常盛行,葛洪所著《抱朴子内篇》里记载了不少有关铅丹制剂及油膏剂的方法。我们知道,熬制黑膏药时,下黄丹的时间、快慢都不好掌握;黄丹的应用虽然很久,但是制成黑膏药就从这个时期开始了。

在唐代,我国医学曾出现了新的局面。唐初孙思邈著的《千金翼方》和王焘著的《外台秘要》是两部巨大的医学著作,汇集了当时和隋唐以前的医疗经验和方剂。这两部书里,收集了许多猪脂膏方和其他软膏方。由此可见,软膏在治疗痈疮、疔疮蜂窝毒、金创、烫伤等方面已被采用,在外治膏方中占着主要地位,但关于黑膏药的记载还是较少的。《外台秘要》上记有乌膏方,《千金翼方》上记载着乌麻膏方,内有生乌麻油、黄丹、醋,其制法为“内油铜器中,微火煎之,至明旦看油减一分,下黄丹,消尽,下蜡令沫消,膏成”。

总之,从现在所有的资料来看,唐初时黑膏药就已经应用了。宋代医学大为兴盛,其医学著作之多也超过前代,并设立了熟药署专掌药物的制作。在李迅的《集验背疽方》中,就有关于膏药的记载。特别是宋太平兴国三年到淳化三年(公元973—992年)编成由国家出版的《太平圣惠方》具有重大意义。此书是由医官王怀隐等就当时太医局蔸罗各家验方汇编而成的,其理论出于隋代巢元方著的《诸病源候论》,可以说是唐宋之间劳动人民医治疾病的经验总结。该书对痈疮、蜂窝毒、疖疮、损折、金创等外科疾患都有专门的篇章,详细地谈到病因、症状、病机、诊断方法、治疗方剂及其制作方法等。关于膏药方剂的记载也很多,软膏和硬膏的方剂都有。其中黑膏药的记载是很多的,如“雄黄膏”、“通神膏”、“抵圣膏”、“大垂云膏”、 “麝香膏”等,并记载有详细的制作方法。如“通神膏”用雄黄、黄丹、蜡、腻粉、没药末……桂心、白芷、麻油等,将药细判,先取油倾于锅中,以微火煎熟,下判药煎,候白芷黄黑色,以绵滤过,拭锅令净,下蜡于锅内,煎熔,都入药汁于锅中,次下黄丹,再下诸药末,不住手搅,稀稠得当,滴在水中,药不散即膏成。以瓷盒盛,密封闭,悬于井底一宿,拔出火毒,用时摊在故帛上贴,日二换之,以痊为度。其余许多黑膏药的制法,与此大同小异。这些膏药每种方内,药味少则七八味,多则二三十味,要比隋唐时代的硬膏药味多得多,制法也比那时完善得多。从“滴在水中药不散”、“滴于水中如珠”,以判断膏是否制成,以及“悬于井底一宿出火毒”等操作来看,技术已日趋完善。由此看来,黑膏药已由不完全发展到比较完全,由使用少发展到大量使用。与此同时,软膏还是广泛的使用着,不过已从主导地位降到和黑膏药同等地位。在《太平圣惠方》中也有许多记载,如治疗痈疮、乳痈、穿瘘及结肿疼痛的“紫金膏”、排脓攻毒止痛的“连翘膏”等许多制剂,也是药味比较多的,这比过去药味少的是个进步。宋代的《和剂局方》、《外科经验全书》等书中也记载有膏药处方,如“云母膏”、“万金膏”、“神仙太乙膏”、“唆头膏”、“政仁膏”等。

明朝对膏药的应用更为普遍。陈实功的《外科正宗》载有“加味太乙膏”、“乾坤一气膏”、“琥珀膏”、“阿魏化痞膏”等多种膏药的制法和用途。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记有膏药的方剂和制法,如卷12下草部丹参一药中治妇人乳痛:丹参、白芷、芍药各二两?咀。以醋淹一夜,猪脂半斤微火煎成膏,去滓敷之;卷13草部细辛一药中治头白秃方:獐耳、细辛为末,槿木煎油调搽。汪机的《外科理例》瘰疬篇中记有:“……如不消,即以琥珀膏贴之。”肺痛肺痿篇中有:“肺痈已破,入风者不治,或用太乙膏”。可见当时已能用大膏药,治疗由肺脓疡造成的脓气胸症。

到了清朝,随着医药学的发展,膏药已经成为普遍的民间用药之一。在《医宗金鉴》中记载了许多的膏药方剂,有一部分目前还在流传着。如《外科全生集》记有: “阳和解凝膏”、“洞天鲜草膏”等。特别是出现了膏药的专门书籍,如吴尚先所著的《理瀹骈文》,是一部较完善的膏药专书。作者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博采前人有关膏药的精华部分,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专门膏药书籍,几乎把一切见闻的病都用膏药治疗;而且在原著中详细的论述了膏药治病机理,指出了膏药的配制方法和应用方法。他在20年间,“月阅症四、五千人,岁约五、六万人,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”。总之,他把膏药系统化起来,对膏药的发展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。该书在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金匮》、《伤寒》的理论基础上,进一步应用阴阳五行、四诊八纲,精、气、血、津、液,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,作为局部与整体统一观念的主要论点,创立了外治的独特疗法。该书内容非常丰富,治疗方法也多样化,收集了500余种单方和疑难杂病的治疗方法,包括皮肤科、骨科、妇科、产科、外科、小儿科、五官科等。在疾病种类上对疮疡、肠痈(阑尾炎)、呕吐、黄疸、水肿、消渴(糖尿病)、肺痿肺痨(肺结核)、风湿、食积、泄泻、肠结症、寒痹、头痛、心悸、久咳病等都有所论述。

膏药治疗是外治法的一种。它是利用药物,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某部或患部的作用,借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的通经走络、行滞去瘀、开窍透骨、驱风散寒的功能,从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。在前面发展史里我们已经谈到,中国医药学在很早以前就采用外治法,后来因为汤药的发展,外治法渐渐退居次要地位。事实上,外治法非但可以配合内服药饵疗法来提高疗效,而且有许多疾病也可以只用外治法就能达到治疗目的。吴尚先在《理瀹骈文》中论述膏药的功能时说:“一是拔,一是截。凡病所结聚之处,拔之则病自出,无深入内陷之患;病所经由之处,截之则邪自断,无妄行传变之虞”。“为了达到拔和截的治疗目的,方中往往加猛药、生药、香药、使之”“率领群药,开结行滞,直达其所,俾令攻决滋助,无不如志,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”。所以在平肝、暖胃、截疟、化痞、止泻、蠲痹等膏中,各有加药。在制膏当中有如上述的说法,更有中心体系。

膏药是中国医药学中丸、散、膏、丹、汤五大剂型之一,我们在发掘、整理和提高的基础上,应进一步深入研究,使医学科学更好地为人民健康,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相关文章:

© 2014 中国专业膏药招商网 www.gaoyao99.com 版权所有 起立睾酮贴剂专卖店
膏药久久网郑重提示:本网站为专业的膏药招商代理平台,不对交易行为负担承担任何责任及风险,请自行核实,谨慎交易。不出售任何药品,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,谢谢合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