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方的种类的有哪些?根据临床使用之异,膏方有内服和外用之别。内服膏剂,是将饮片再三煎熬,去渣,再用微火浓缩,加冰糖或蜂蜜收膏,可长期服用。滋补药多采用膏剂,故又称“膏滋药”,如琼玉膏(《洪氏集验
方》)等。外用膏剂,一般称为“膏药”,古代称为“薄贴”,是用油类将药物蒸熬,去渣后再加黄丹、白蜡收膏,然后加热摊于纸上或布上,常用于外科疮疡疾患或风寒痹痛等证,其效甚佳。外用药膏不列入本书论述范围。
膏方的作用
昔贤谓:汤者荡也,散者散也,丸以缓调于中,胶则填精益气。诸膏能补气养血,包含着“救偏却病”双重意义。因病致虚、因虚致病,可用膏方;慢性、顽固性、消耗性的疾患,亦可用膏方来调养,所以膏方不同于其他补药、补方,它具有补中寓治,治中寓补,补治结合的特点。传统观念认为,膏方主要作滋补之用,在临证时,发散不用膏,攻下不用膏,通利不用膏,涌吐不用膏,以此数者,非润泽所宜。
多年来,随着人们对疾病实质的深入了解、认识,以及对。进补意义更深层次的拓展,许多医家提出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,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。故膏方选药须视各个病人的体质,施以平补、温补、清补、涩补之剂,并须根据疾病施治,需要时可配以祛邪软坚等剂,万不可认为膏方为专门补品,贸然进服。有患者常羡于膏方之效,又嫌其价格昂贵,遂盲目服用黄芪、党参、黑枣、胡桃肉、阿胶等,不但未能奏效,反使疾病加重,这是不懂得膏方的真正意义,而只知膏方为补剂而致。所以膏方的制作者必须为良医,即富有经验的医家才可为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