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药久久_中国专业膏药招商网

中医膏药考证

发布:2012-11-20  来源:

  在中药五大剂型中,膏药外敷法和冶末吞服法的起源都相当早,比到汉代才完全成熟的煎煮取汁法要早得多。在出土的医简帛书中,人们对药物的服用,主要还是采用冶末吞服法和膏药外敷法,煎煮取汁法则广泛出现在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。至于《黄帝内经》中出现的“汤液”,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汤药,而是一种食物药,即含药的糊糊汤。古人依据相生相克的理论,认识到人有疾病是因为气血不通,治疗则以通利圆滑之剂,提出“以滑养窍”的理论。如《灵枢》“半夏汤方”,其方以长流水、秫米、苇薪和中药,取流动、粘滑、空心的特点,以治人的瘀滞不通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传》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的方子,也是这一类,称为“火齐粥”或“火齐米粥”。这种情况在《马王堆汉墓帛书》及《武威汉代医简》中也是如此。简牍帛书中的医方,属于内服药中药物类的皆冶末吞服,食物类的则制成“汤液”服汁。

  从现存的资料考察,早期膏药的构成是单用动物的脂肪或以动物脂肪为基料,掺以其它药物,用以外敷,有的也用以内服。多以膏、马膏、豕(彘)膏、方(肪)膏名之。如《灵枢·痈疽篇》:米疽“治之以砭石,欲细而长,疏砭之,涂以豕膏,六日已,勿裹之。”《灵枢·经筋篇》:对筋脉纵弛“治之以马膏(膏),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。”需要指出的是,这里的豕膏、马膏、肪膏,可能多为单纯的动物脂肪,由于常用来涂敷,也用以形容白色,如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:“白欲如豕膏者生。”《马王堆帛书·五十二病方》则主要以动物的脂肪为基料,和合其它的药物用以治病了。如:

  令伤毋般(瘢),取彘膏、□衍并冶,傅之。

  金伤者,以方(肪)膏,乌喙□□,皆相□煎,钅也(施)之。

  冶黄黔(芩)、甘草相半,即以彘膏财足以煎之。煎之沸,即以布足(捉)之,予(抒)其汁,□傅□。

  东汉着名医家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大量使用汤剂和丸剂,偶有用膏剂。如:“四肢才觉滞重,即导引吐纳针灸,膏摩勿令九窍闭塞。”《后汉书·方术传》记华佗做外科手术后,“既而缝合,敷以神膏,四五日创愈,一月之间皆平复。”这里的“膏”和“神膏”,估计不是单纯的动物脂肪,而是含有药物的膏药。

  以膏药名者,见《武威汉代医简》。

  1972年,文物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县旱坡滩汉墓发掘了一批失传的汉代医方。据对随葬器物的考证,汉墓的年代为东汉早期,又据方中84乙简“建威耿将军方”,考建威耿将军,为东汉初年之耿翕,汉光武帝时期封为建威将军,死于建武十三年(公元37年)(《后汉书·耿翕传》)。据此可以推知,这批医简医学成就的取得,要早于公元37年;同时据张机《伤寒论·自序》“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”句,则张机着《伤寒杂病论》当在东汉建安十年(公元205年)以前。那么,这批医简要比《伤寒杂病论》早100多年。这批医简中57~67、88甲乙、89甲乙都有用膏药治疗疾病的记载,方中不仅记载了治疗何种疾病,还有配伍、重量以及膏药的制作方法。这是现今所见最早的以“膏药”命名的膏药方。魏晋以后,膏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,在制作方法上也有很大的改进,并逐渐由动物脂肪膏向黑膏药演变。本文重在讨论膏药的最早得名及其以前的演变情况,故这以后就不再赘述。

  由于《武威汉代医简》经整理者释读出来以后,只作了简单的注释,本文对“千金膏药方”简的排列、标点如下,并对整理者未注或释读、注释有误的地方进行补正。

  附膏药方原文:

  冶千金膏药方(1):蜀椒四升、弓穷一升、白茈一升、付子三十果。凡四物57皆冶(2),父且,置铜器中,用淳酰三升渍之,卒时取贲猪肪三斤先煎58之(3)。先取鸡子中黄者置梧中挠之三百,取药成以五分匕一(4),置鸡子中复59挠之二百,薄以涂其雍者,

|<< << < 1 2 > >> >>|

© 2014 中国专业膏药招商网 www.gaoyao99.com 版权所有 起立睾酮贴剂专卖店
膏药久久网郑重提示:本网站为专业的膏药招商代理平台,不对交易行为负担承担任何责任及风险,请自行核实,谨慎交易。不出售任何药品,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,谢谢合作。